隨後成都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常曉鳴給聯盟成員單位的參會人員帶來了一場深入淺出、內容豐富的宣講。
12月2日,東北林業大學學生吳柏霖進行分享。新華社記者楊思琪攝在2019級林學一班,陳超和班級同學一起利用課餘時間拍攝了微電影《破曉》,通過自編自導自演,展現了五四運動前夕青年學生的愛國之誌和鬥爭精神。
拍攝過程中大家有很多感慨。“100年前的革命先輩們哭過、笑過、拚搏過,他們選擇把青春融入祖國的江河,激勵著100年後的我們勇於擔當、不負盛世。”陳超說。
借助線上教學互動平台,劉甜甜發起了“作為新時代青年,說說你心中的中國共產黨”的話題。2019級林學一班學生孫嵩石這樣寫道:“無論是疫情防控,還是抗擊洪水,無論是迎戰冰雪,還是地震救援,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克服重重困難,奮鬥在最前線。
作為一名林學人,將來我也要發揮特長,用雙手建設祖國的綠水青山。
”“太燃了”“淚目了”“破防了”……一堂課下來,同學們的留言刷屏。比如在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的時候,美國海軍給蘇聯劃了一道“”,放出狠話說一旦你越線,那大家就開戰,又比如在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戰爭中,中國給美國劃出的戰略紅線,一旦你越過三八線或者一七線,中國必然出兵參戰。
這就是幾個再典型不過,在國際政治史上非常著名的戰略絆線。但是,這位朝鮮研究員李誌成給美韓兩國劃的戰略絆線,隻能說模模糊糊,有大量的曲解餘地,比如這個“出動大規模戰略核武器”,什麽叫做出動,美軍的戰略核潛艇帶著88核彈頭從朝鮮門口晃悠一圈也算出動,2戰略轟炸機帶著83核炸彈從朝鮮半島上空飛過去也算出動,實在不行,美軍從本土向朝鮮半島部署了一批核武器,這也算出動,朝鮮說的“出動”,到底是哪個出動?同時這個“戰略核武器”本身就是一個有爭議的概念,尤其是美軍現在重啟核實戰的戰略思想後,戰略核武器和戰術核武器之間的間隙正在迅速模糊,比如目前美軍正在測試的61-12型核彈頭,該型彈頭當量可調,調到最高當量的時候就是個戰略核武器,調到最低當量的時候就是個戰術核武器,所以人家美軍帶什麽核武器,才能被朝鮮稱作“戰略核武器”,把核武器運用到什麽程度,才能觸發朝鮮的這個“勢必引發戰略反製”的這個戰略絆線,其實是個比較玄學的問題,既然比較玄學,那麽就做不得數。
因此,從朝鮮這名研究員的文章來看,其實算不上什麽正兒八經的戰略威懾,就是朝鮮典型的威嚇而已,但是,雖然是威嚇,可咱覺得,裏邊總有點話裏有話的感覺:畢竟按照咱們前麵的分析,朝鮮目前的戰略威懾能力,其實是有所不足的,比如核武器的真正威力沒有進行充分驗證,戰略導彈也沒有進行充分試驗,更關鍵的是朝鮮核武器的指揮體係還沒有公開消息說建立起來,這些缺陷實際上製約了朝鮮實施戰略核威懾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但是,朝鮮一方麵又說,美國以“提供擴展遏製”為名在半島運行所謂核戰力已經到了收尾階段,因此,朝鮮隻有進一步提高自衛國防力,才能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
(作者:三亞商務模特)